河南森源集团有限公司

  • 语言版本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落地:2035年风光装机36亿千瓦


9月24日,我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简称NDC),明确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现2035年NDC需多措并举,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强化源网荷储协同与灵活性资源(如储能)建设;同时需深化市场机制改革,推动绿电绿证交易与碳电市场协同,以合理溢价激励消费侧用能转型。此外,坚持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多元化发展策略,并在技术上攻关电网稳定与输送瓶颈,以确保巨量新能源的并网消纳与能源安全。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国家自主贡献(简称NDC)是《巴黎协定》中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设定的减排目标,每五年更新一次以符合全球气候目标。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积极履行承诺,持续推进NDC的制定与落实。

回顾我国提交NDC的历史,2015年、2020年两份NDC都于当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提交。两份NDC都基于二氧化碳强度制定减排目标,2020年提出的“双碳”目标要求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12亿千瓦以上。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践行“双碳”战略的关键举措。今年,我国宣布了新一轮NDC,其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非化石能源不仅包括风电、光伏,还有水电、核电、生物质能等。实现30%的非化石能源占比,需统筹推进各类清洁能源协同发展。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高级专家岳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应该坚持多元化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战略,核电、常规水电、抽水蓄能电源等仍然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电力供应、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性资源,是促进核工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实施载体,是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常规水电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基石作用,未来的功能定位将由电量供应为主逐渐变为清洁电量和容量双支撑。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的大规模储能方式,是重要的灵活性电源,可有效保障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

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消费侧对绿色电力的广泛认可与使用。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消费占比更加贴近国家碳排放双控对地方政府碳预算的考核手段。绿色电力的认证、绿色溢价的呈现和绿色溢价收入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传导是目前绿电交易的主要挑战。

“绿证的供大于求导致了绿证价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与绿电的真实环境成本和系统消纳成本相距较远。如果在电力消费侧的考核目前认可了绿证,可能会导致漂绿和电力减排的不作为。”梁希建议,有关部门需要仔细去测算绿电、绿证的供给和需求,并给出有效政策来促进价格提升到合理的水平。

风、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36亿千瓦

在装机目标方面,“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是新NDC的另一大亮点。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了“亿千瓦级”规模,连续跨越了11个亿级台阶,合计装机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占到“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

如此巨量的波动性电源接入电网,除了大规模建设储能设施外,未来要确保这些电“发得出来、送得出去、用得掉”,还需务实推进2035年新目标落地的发展的路径。李昇建议,加强源网荷储协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系统调节与互济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等灵活资源建设,推动电网智能化改造和跨省区输电通道优化,增强新能源承载能力。通过市场机制激活用户侧资源,推广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实现“源荷互动”。

从产业影响看,“36亿千瓦”目标将极大拉动风电、光伏制造产业链发展。梁希认为,目前光伏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但预计通过市场需求引导会逐步优胜劣汰调整到均衡水平。风光仍然有一定成本下降潜力,度电成本会进一步下降。未来风光成本需要重点考虑系统成本,跟当地消纳能力有很大关系。对集中式风光发电,在发电侧通过灵活性电源进行调节会比用户侧的成本低。但用户侧调节潜力也需要挖掘和示范。一些新的技术,比如高空风能,需要提前布局,力争在未来十年取得商业化突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